2月7日晚,接医院通知,为抗击新冠肺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将即刻组建国家援助武汉医疗队,选派130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抗击疫情,从接受命令不到2小时,30名医生,100名护理人员便集结待命。其中李伟、向飞、向林军、赵晓勇、杨晓禹、朱嘉伟共6名呼吸治疗师主动请缨,加入到抗击疫情最前线。大量危重症新型冠状肺炎患者存在呼吸支持需求,这正是呼吸治疗师的战场,熟练掌握氧疗、呼吸支持设备管理及肺康复的呼吸治疗师将发挥更大作用。
一、同舟共济,只争朝夕
早在疫情初期,医院开始部署抗疫工作,呼吸治疗小组就组织制定新冠肺炎呼吸支持治疗流程及相关院感防控措施,为“疫线”贡献力量。
2月8日13点,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援助武汉医疗队集结完毕,集体宣誓后即转往长沙火车南站,乘坐高铁前往武汉。在高铁上,医疗队成立“援助武汉呼吸治疗小组”,由护理部统一指挥,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工作。
2月9日上午经过系统的医院感染控制以及职业防护培训,晚上6六点医疗队前往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着手接管一个50张床位的重症病区。22点,李伟、向林军就随钟竹青主任首批次进入病区,着手开科前一切准备。从2月10号0时到5点40分病区共收治48名危重症患者,其中9名患者需要无创辅助通气,5名患者患者需经鼻高流量氧疗。
二、直面挑战,集思广益
在紧张收治患者的同时,小组成员亦总结救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当前呼吸支持设备品牌型号繁多、院感防控材料不足及呼吸治疗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展开讨论并研究应对方案。这是一个新改建的重症隔离病房,配备的呼吸支持设备大部分都是全新设备,且很多不是临床常用类型,这是医疗队开展治疗工作的一个绊脚石。呼吸治疗小组分工协作,利用休息时间,查找文献资料,联系设备厂家,制定了各个设备的标准操作流程,以便非呼吸机重症专业的医疗队员能快速上手。
为实现病区24小时都有呼吸治疗师坚守岗位,保证治疗连续性,护理部钟竹青老师及余晓科护士长火线扩充6名护士加入到呼吸治疗小组。龙果、田鹏伟、卢新兵、王潇、康佳威、张鑫威6位老师均具备有多年重症监护和呼吸机管理经验。在2天内系统培训包括新冠肺炎呼吸治疗支持流程、肺保护通气、机械通气模式及其参数设置、动脉血气分析等内容,并同时开展一对一临床带教。坚持边上岗边学习的方式,不到一周即通过考核,形成战斗力,单独管理呼吸支持患者。
与此同时,鉴于病区极少数患者病情较轻,多数重症患者通过普通氧疗病情可缓解以及部分危重患者呼吸支持需求不同的实际情况。医疗队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指导细想,制定了确保轻症,稳定重症,密切监护危重症的总体救治方案,避免由轻症转为重症,重症转为危重症,将病区整体划分为轻症、重症、危重症三区,实施分层管理。
此外,呼吸治疗小组还完善各类型呼吸支持设备标准化操作与维护流程、呼吸治疗查房与交接班流程、危重患者转运流程以及病区抢救应急预案,专门设计适应目前呼吸支持治疗方式的治疗单及交接班,推行规范化工作流程,使小组成员开展工作时步调一致,避免差错,保证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三、稳妥可靠,协同作战
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指导思想的深入贯彻落实增强了队员打硬仗的底气,呼吸支持设备的满编满员增加团队硬气,新队友的加入进一步提升战斗士气,而标准化工作流程的推行在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这些举措使得呼吸治疗小组在工作中形成合力,有效抗击疫情。
31床黄大伯,是新冠肺炎合并重度ARDS患者,在镇静及有创呼吸机纯氧支持下,呼吸频率仍有三十多次,分钟通气量近20L/min,血氧饱和度仅94%左右,动脉血气二氧化碳分压78mmHg,肺通气及换气功能明显障碍,若不及时处理,患者肺将严重损失。危在旦夕,医疗团队当机立断,决定实施俯卧位通气。俯卧位是ICU重度ARDS患者的常规治疗操作,即使对于ECMO患者,大家也已经非常老练了。但当大家穿上连走路都得小心翼翼的防护服,戴上令人窒息、视物模糊的防护头罩时,如何在保证不暴露自己的基础上,将一个身形彪壮,体重近180斤,并且身上插着各种治疗管道的患者安全的完成俯卧位,这是团队协作和个人体能的双重挑战。气管插管及中心静脉置管是患者的生命管道,由呼吸治疗师李伟在头侧负责保护,刘纯主任及余晓护士长带着2名医生和1名护士一点一点的挪动病人,虽然缺氧导致大家动作迟缓,但也有条不紊,最终完美的完成俯卧位,此时大家头罩的面屏也早已布满雾珠。令人欣慰的是患者呼吸慢慢得到了改善,两个小时候后氧浓度已从纯氧下调到了65%。
有创通气患者实施俯卧位
29床患者饶叔叔在2月10日入院时呼吸频率35-41次/分,血氧饱和度低至80%,存在明显气促、呼吸困难、低氧等问题,入科时给予面罩吸氧8L/min,勉强维持呼吸28-34次/分,血氧饱和度90%- 94%,9时,入科不到6h ,该患者病情进一步进展,血氧饱和度下降至84%,呼吸40次/分,与医生沟通后,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吸氧浓度55%,流速55L/min),将患者病情提升为危重级别,转入危重区,呼吸治疗师和责任护士24小时床旁监护,2h后,患者症状缓解,呼吸下降,血氧饱和度95%以上。17日6时,患者呼吸频率上升至分钟40次以上,氧饱和度波动在90%- 93%,动脉血气分析中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评价呼吸功能的指标氧合指数低于100,达到中-重度度呼吸窘迫综合征,如果病情持续加重,将不得不进行气管插管。驻守在床旁的主管医生刘纯主任,呼吸治疗师向林军果断加大患者呼吸支持力度(上调氧浓度70%,流速70L/min),结合患者主诉说话后呼吸可以顺畅些,刘纯老师主动和患者交流,鼓励其有意识调节呼吸节奏,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向林军协助其进食,加强营养支持。40min,患者自诉呼吸更加舒服,70min,氧饱和度在93%以上,2h,患者呼吸下降至25- 31次/分,4h,维持氧饱和度96%以上,呼吸28次/分以下,6h,复查动脉血气中动脉氧分压上升至125mmHg,接替的王潇老师与医生沟通后着手下调呼吸支持参数。经过持续的呼吸支持、体位干预、药物治疗以及潜在并发症防治,饶叔叔于19日上午脱离高流量氧疗。截止到20日,累计有4位病情类似饶叔叔的患者已经成功脱离无创、高流量辅助通气,改为普通吸氧。
36床汪阿姨等8名轻症患者,入院期间病情稳定并持续好转,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对症支持的同时。适时开展三位一体呼吸康复操(卧位、坐位和立位),18日来,由赵晓勇、康佳威2位老师亲自教学示范,呼吸康复操不仅可提高胸廓扩张能力,增强呼吸相关核心肌力的稳定性下肢平衡力,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也具有积极效果,再者适当运动可调节情绪,缓解焦虑,帮助保持乐观心态。经过连续3天,每天30min的操练,截止到21日,当中的6名轻症患者已经顺利出院。
恢复期患者呼吸康复操
四、不负韶华,继续前行
从接到支援任务通知开始,这个6人小组火速集结,始终坚守一线:第20小时,6名呼吸治疗小组成员集结并奔赴武汉抗击疫情最前沿。第2天,首批次进入重症病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火线扩充6名队员。第3天,制定呼吸治疗小组工作规范、流程以及应急预案。第7天,实现病区24小时都有呼吸治疗师坚守,形成战斗力。第8天,第一批危重症患者开始撤离呼吸机,改普通氧疗。第10天,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接管的同济医院中法院区重症病房首批次2名患者顺利出院。第15天,从开科的2台有创呼吸机、9台无创呼吸机,5台高流量开足马力到实现成功“清零”。
这只成立仅8个月的呼吸治疗特种兵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和病魔较量。身处抗击疫情最前沿的新湘雅人将坚守无悔的初心、果敢的决心、必胜的信心以及持久的爱心,构筑病区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防线,不离不弃,守护患者健康!
[上一篇] 【长沙战疫】急诊内科诊室的故事——大内科...
[下一篇] 【战疫日记】他们这一对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湖南省政府 | 红网 |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湖南省教育厅 | 中南大学 | 湘雅医学院 | 湘雅医院 | 湘雅二医院 | 协和医院 | 华西医院 | 西京医院 | 瑞金医院 | 复旦中山医院 | 武汉同济医院 | 中山医院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河西岳麓区桐梓坡路138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版权所有
湘教QS3-200505-000574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1139号 今日访问人数:41667 总访问人数:39954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