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信箱 | 院长信箱 | English | 投稿专线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国际著名杂志《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特种医学王维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党总支:第八党总支 科室:放射科 作者:容鹏飞 姚山虎 时间:2018-11-05 点击数:
打印 打印 字号:T| T

近日,“特种医学”的医工结合领域又传来喜讯。由国际著名自然指数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IF=12.102)在线发表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王维教授团队与湘雅三医院“汇智育才计划”海外导师的合作原创性研究成果“Near-Infrared Semiconducting Polymer Brush and pH/GSH-Responsive Polyoxometalate Cluster Hybrid Platform for Enhanced Tumor-Specific Phototheranostics”(2018-10-8,doi: 10.1002/anie.201808074)。其中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为该论文第一单位,王维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以光为媒介的光热消融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新策略,已经受到科研人员及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其关键是构建高效的、多功能的光驱动肿瘤治疗智能化新材料。近红外吸收有机半导体聚合物(SPs)相比大多数无机光治疗剂(如金纳米、碳基纳米材料),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和更强的光治疗性能,已成为光声(PA)成像和光热疗法(PTT)的优质材料。但SPs固有的问题仍然存在,阻碍了它们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1)通过纳米共沉淀制备的常规水溶性SP纳米颗粒(SPN)在生理条件下稳定性差;(2)SPs为被动肿瘤靶向、效率较低,容易造成对肿瘤相邻组织的热损伤。

本团队在合成SPB@POM nanoparticles过程中,通过共价结合SP主链与亲水性刷子,解决了SP纳米颗粒稳定性差的缺陷;将能通过质子诱导的氢键作用实现肿瘤酸性微环境特异性聚集的Mo-多金属氧簇(POM)锚定在SPs表面,实现肿瘤主动靶向及微环境响应性能,降低对正常组织的热损伤。该材料克服了POM在血液中快速代谢的缺陷,降低了SPs的用量,从而取得了显著的光诊疗一体化的效果,有望用于未来癌症的精准治疗,研究设计思路为构建光声/光热诊疗一体化诊疗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依据。

这是继2017年,我校“特种医学”与“材料科学”合作发表Adv. Funct. Mater. 2017, 27, 1606821(IF= 13.325)后又一篇以中南大学为第一单位的自然指数期刊力作。这彰显了特种医学国内及国际医工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同时其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自然指数期刊的青睐。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1808074

预约挂号:0731-88618576、88618577   急救电话:0731-88618120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河西岳麓区桐梓坡路138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版权所有

湘教QS3-200505-000574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1139号 今日访问人数:85640 总访问人数:414113045

技术支持:长沙网站建设-国捷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