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信箱 | 院长信箱 | English | 投稿专线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人民网:中国器官移植供需比差距大 专家希望多种方式扩大供体来源

党总支: 科室: 作者:-- 时间:2013/6/9 9:58:19 点击数:
打印 打印 字号:T| T

http://hn.people.com.cn/n/2013/0609/c337651-18836999.html

 

 人民网长沙6月9日电 (通讯员 梁国清 记者 林洛頫) “目前,器官移植领域仍有4大问题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其中一直困扰各国器官移植发展的主因是供体来源日趋紧张。”8日上午,由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承办的2013年“中国器官移植青年学者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国内多位器官移植领域专家参与论坛的专题研讨。

据了解,器官移植被认为是挽救终末期疾病患者的革命性技术。尤其是器官移植的发展、移植疗效的提高以及移植适应症的拓宽,使越来越多的终末期患者逐渐接受器官移植作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而我国的人体器官移植从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起步,但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人体器官移植国家,每年大约有1万人次接受器官移植手术。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器官移植领域的交流与发展,本次论坛围绕国际国内肝移植进展、活体器官移植供者的安全、供体来源的拓展、器官移植临床和基础研究等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并在会议上展示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器官移植手术方式。

“我国是一个肝病高发国家,乙肝病毒携带者9300万,终末期肝病患者800万,肝癌例数占全球55%,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32万,肝癌位居我国肿瘤死亡率第二位。在肝移植技术推广前其存活率不足15%,实行肝移植后一年存活率接近80%。但是每年只有不到1%的患者能够完成肝脏移植。”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副院长叶啟发介绍道。

面对人体器官移植来源短缺的状况,中国正通过建立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解决异种移植出现的免疫排斥问题;开展活体器官移植;有效利用轻度的脂肪肝、老年性供肝等边缘性供体;让干细胞培育发展成人造器脏等方式来扩大供体来源。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脑死亡的立法体系,成立了国家或地区性供受体网络中心,扩大尸体器官的来源。尤其是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采纳了心脏死亡后的器官捐献(DCD),并于2011年起就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同年4月,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COTRS)正式运行;4月23日,首例经COTRS系统分配的DCD器官移植术成功实施。

对此,叶啟发副院长表示:“湖南目前已通过COTRS系统完成器官移植手术78例,手术量排名全国第三位。”同时,对于大家关注的异种器官移植问题,叶啟发表示目前该技术还只是在动物实验阶段,尚不能成功地应用于临床,主要是异种免疫排斥的问题没能解决。

活体器官移植也为缓解器官供应不足的问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确保供体安全的情况下,大量开展活体移植是将来器官移植发展的趋势。并且轻度脂肪肝、老年性供肝等边缘性供体也正得到越来越有效的利用。“国内器官移植技术目前可以将肝脏供体‘一分为二’,同时挽救两个肝病患者,也能实现两个供体同时提高给一个肝脏患者,实现‘合二为一’。” 叶啟发说道。

二审:    
分享到:
预约挂号:0731-88618576、88618577   急救电话:0731-88618120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河西岳麓区桐梓坡路138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版权所有

湘教QS3-200505-000574 备案序号:湘ICP备05001139号 今日访问人数:47338 总访问人数:404681703

技术支持:长沙网站建设-国捷人工智能